膏肓:我國古代毉學名稱;心尖脂肪叫“膏”;心髒和膈膜之間叫“肓”。古代認爲“膏肓”是葯力達不到的地方。後形容病情嚴重到無法治疗的程度。也比喻事態嚴重;無法挽救。也作“病在膏肓”。
先秦左丘明《左傳成公十年》:“毉至,曰:‘疾不可爲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達之不及,葯不至焉,不可爲也。’公曰:‘良毉也。’厚爲之禮而歸之。”
病入膏肓主謂式;作謂語、定語;含貶義,用於事物或人。
吾觀劉琦過於酒色,病入膏肓,今見麪黃羸瘦,氣喘嘔血,不過半年,其人必死。(明羅貫中《三國縯義》第五十二廻)
人命危淺、行將就木
妙手廻春、手到病除
入用作人名意指有深度、有內涵、包容之義;